近日,由中国基金报、香山财富论坛、深圳市金融办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机构投资者峰会暨财富管理国际论坛在深圳成功举行,来自中国基金业协会、海内外投资机构的20多位资管行业领军人物发表演讲,深入探讨新形势下资产管理行业的挑战与抉择。
在第三届中国机构投资者峰会暨财富管理国际论坛上,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放表示,由于缺乏政策优惠和引导,目前绝大部分个人选择自身管理自己的养老金而不是交给机构,导致中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相对缓慢,a股市场散户化趋势显着推高了股市的波动性。
万放指出中国机构投资者目前面临的困局:一是中国养老金规模发展缓慢,在资管市场中占比较低,二是中国养老金的机构投资者准入、投资范围和投资工具受限,产品线不够丰富,三是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还不够完善。
他同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大机构投资者的法律环境的构建和保护;二是加大政策对机构投资者的支持和培育;三是放开现有机构投资者的养老产品的设计和投资范围,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结构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国外机构投资者的现状和趋势
万放表示,自2000年以来,全球财富管理市场持续扩大,机构投资者也快速发展,以共同基金、保险、养老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管理财富超过50%。国外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得益于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的生态演变。随着信息技术的演变、投资工具的不断丰富,对投资者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机构投资者具备这三方面的优势,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佳或者次优的选择决策;与此同时,相比个人,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品种上拥有更多选择,在投资方式上更加灵活,在投资技术上更加专业,可根据不同投资人收益目标和风险偏好,实现定制化的全面资产配置;另外,机构投资者具备良好的控制风险的能力。因此,从生态发展趋势看,个人投资者会更倾向于信赖机构投资者。
二是监管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在万放看来,国外机构投资者能够快速发展还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引导。美国的401k在过去30年快速崛起,成为美国养老体系和整个机构投资市场的中流砥柱,核心就是通过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和个人把一部分财富转移到养老账户长期投资,又通过丰富投资选择,让不同年龄的个人通过养老账户选择不同风险偏好的养老产品。养老金为美国资本市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长期资金,对美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正面作用,形成了资本市场与养老金长期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1970年~2003年美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直线上升,现在,美国共同基金、养老金和保险持股占比已接近45%。
三是法律环境的构建和完善。对受托人责任和义务的界限认定清晰,也促使机构投资者健康发展。
万放介绍说,美国将投资者分为公众投资者和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又分合格个人投资者和合格机构投资者。因为公众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有限,只能买监管部门允许的一般投资人可以投资的产品;合格投资者具备良好的风险识别能力,能够基于充分的信息挖掘和分析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不仅做投资,同时还发产品,具有更高的准入门槛,一是满足专业的投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门槛,二是必须遵循审慎的管理原则,忠诚守信、尽心尽责管理客户的资金。一旦机构投资者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为客户选择最佳的投资工具和投资范围,且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不用刚兑。而目前一些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虽然具备这两个条件,也因为声誉等原因选择刚兑,核心还是保护机构投资者的法律不够完善所致,而当前一些财富管理乱象,也是因为其不具备合格机构投资者资格且没有忠诚守信、尽心尽责所致。只有构建完善的机构投资者的法律环境,机构投资者才能健康成长,不良投资者才能得到遏制。
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困局
万放表示,在a股市场,中国投资者结构自2008年以来出现显着变化,从2006年到2015年,股市流通总市值增长了17倍,机构投资者管理资产增长了4.9倍,个人投资者的市值增长了10倍,法人投资者增长超过了20倍。专业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持续下降,到2015年三季度,机构投资者在股市占比仅7%,个人为42%。而美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总市值接近50%,日本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合计约60%。海外市场的历史经验显示,较高的机构交易占比往往对应着较低的股市波动性。
万放说,在发达国家的资管市场中,养老年金都占据了非常重大的比例和重要位置,养老金成为机构投资者三驾马车之一。相比境外成熟市场,我国养老金规模占比较低,从我国财富管理市场来看,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增长非常迅速,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达23.5万亿,企业年金的增长速度却很慢,就算加上社保,养老金规模占比仍然较低。养老金发展受多方面制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在缴纳第一支柱的成本非常高,而且政府对企业缴纳年金的税收优惠不够,对个人缴纳的年金没有税收递延,企业个人没有动力投资企业年金,第二支柱难成气候。同时,企业年金投资限制得较多,个人几乎没有选择权,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年金的权益类投资比例不得高于30%,跟50岁的人一样保守,企业员工参与的意愿也不强。而机构投资者的准入、投资范围和投资工具受限,导致产品线不够丰富,适合于各年龄段的养老产品缺乏,因此,个人投资者倾向于自己做养老投资,而不是放心交给机构,带来了中国财富管理和资本市场一些独特现象。比如近期为什么这么多人买那些所谓高收益其实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因为他们不具备风险识别能力又要自己做养老投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在万放看来,中国机构投资者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机构投资者的法律保护环境不够完善,以债券市场为例,近两年机构投资者沦为“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被侵害的情况并不少见。
万放表示,平安资管作为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管理了约2万亿资产,有将近1万亿的信用品种。他说,有很大一部分违约是因为现行的政策和法律环境监管不到位导致的。首先,债券ipo在法律条款上其实没有很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第二,债券ipo之后的持续披露不够,等投资者发现公司被掏空,找他还债的时候,他说不好意思,我们清产核资吧;第三,处罚不够坚决、严厉,恶意违约公司的ceo、cfo和大股东都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所以,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发展壮大,司法环境的构建和完善十分重要。
建立良好的投资者管理法律环境
万放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加大法律环境的支持和维护,建立一个良好的投资者管理法律环境,对于违规的投资者,要加以严厉的处罚,但是对于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做了审慎投资管理决策的,则要坚决予以保护;
第二,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机构投资者的支持和培育,通过税收优惠和制度设计等,让合格机构投资者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比较大的提升;
第三,监管部门应该允许现有的合格机构投资者设计更多养老产品,来满足广大个人投资者养老的需求,吸收社会资金长期投资,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收益,使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